十八大是經濟變革的關鍵節點,品牌理想也將是企業變革的重要方向。
對品牌或者企業而言,品牌理想是超越產品和服務的更高追求。在權威品牌研究機構華通明略的報告中顯示,在新的歷史時期,品牌理想將是企業增長的新動力。
顯而易見,世界上最成功的品牌和企業不僅僅把目光局限在盈利上。他們追求的是品牌理想。正如《增長力:如何打造世界頂級品牌》一書的作者吉姆斯登格所言,理想是品牌存在的理由,反映了品牌為何而存在、希望為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
品牌理想為企業樹立了有意義的目標,能指引企業更好地服務客戶。而這并不簡簡單單地被解讀為使命宣言。使命宣言往往有自利的局限性,而品牌理想則是面向外界,超越不僅僅局限于公司的經濟利益。
無疑這些對企業產生了更高的追求。實際上這也是十八大期間企業在重塑品牌形象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影響深刻而波及將來。近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目前世界級品牌還不夠多,如何塑造世界頂級品牌?將是今后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以往中國品牌經歷了粗放而快速的經濟增長,這一期間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是考察一個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可以說更多的是來自經濟參數的衡量。顯然,這已經無法支撐未來品牌發展的全部。
尤其是當前企業正在面臨著全球經濟深度下行的挑戰,這也是品牌亟待轉型的重要信號。而品牌理想不能僅僅涵蓋利他主義或企業社會責任,還要符合人類基本價值觀,這個價值觀一旦與品牌相融合,就勢必成為品牌持續增長的動力源泉。
追求最大化利潤和崇高理想并非無法共存,它們實際上不可分離。如果將業務結合品牌理想,企業的增長率將是其競爭對手的三倍。一項為期10年涵蓋全球50,000個品牌的研究顯示,全球增長最快的50家企業的品牌理想的確立與貫徹,是這些品牌投資收益超過標普500強公司400%的根本原因。
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是,中國缺乏世界級品牌,更未擁有一個世界頂級品牌。其中的原因更多的是缺乏真正的品牌理想,一個真正愿意為全人類命運前途而擔當的責任意識。
數據顯示,現階段中國企業品牌貢獻率只有52%,大大低于國際企業87%的平均水平。價格依然是中國企業最主要的競爭指標。造成這種結果主要是由于企業貪圖眼前利益,企業雖對品牌逐漸開始重視起來,但當銷量提升和品牌建設相矛盾的時候,企業往往抓銷量,很難持之以恒地堅持對品牌的追求。
偉大的品牌必有偉大的理想,這就要求中國企業必須從追逐利潤轉向追求理想。這是一個艱巨,但又是必須跨越的挑戰。
